心理健康的表现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成立之初,就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是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上的良好而完满的状况。这种对健康的理解,意味着衡量一个人的健康与否,必须从生理、心理、社会行为等诸因素去分析和认识。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分为三个等级。一是一般常态心理。表现为心情经常愉快,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各项活动,具备调节情绪的能力。二是轻度失调心理。表现为轻度的不愉快,和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若主动调整或通过专业人员的帮助可恢复常态;三是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严重的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如不及时治疗可能恶化为精神疾病。
人的心理健康与不健康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良好的心理状态到严重的心理疾病之间有一个广阔的过渡带。偶尔有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并不等于心理不健康,更不等于心理疾病。人的心理状态是不断变化的.随着环境的改变、经验的积累和人的成长,心理健康状况会有所变化。
心理健康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过程,而有的人常常把学生暂时的心理状态同稳定的人格特质相混淆,一时的情绪波动并不能代表心理出现异常,相反,只有体验到不同的情感,才能说明其心理是正常的,因而区分哪些现象是暂时的心理状态,哪些是稳定的人格特质非常重要,状态性的问题是可以改变的,随着人的成长,经验的积累,环境的改变,心理健康状况也会有所改变。
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与他们本身的特殊情况相联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接纳他人,善与人处、对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了解自己,接纳自己。
标签:心理健康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