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朋友不对该如何劝说
有时候,你对家人、对朋友,觉得有许多话不得不说,可是说了,反而伤了感情,把事情弄糟了。于是你就引用一句古话,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其实,有时候良药未必苦口,忠言也未必逆耳。把良药弄成苦口,以致病人怕吃,是医学不发达的体现;把忠言弄得逆耳,以致使犯错误的人不能接受,是不懂得说话的人。
我们都有这种经验.我们并不是不愿听人批评,也不是不能接受批评。有时,我们还真希望有人来指点指点。我们做了事情,说了话,写了文章,自己不放心,不敢下判断,这时候我们何尝不希望有人出来告诉我们哪儿好,哪儿坏。有的时候,我们会遇见一个人、一个朋友或是一位先生,因为他们能够忠诚、大胆地指出我们的许多错误,就因为这样,我们敬爱他,感激他。
可是为什么有些批评我们听了不喜欢,我们听了难过、气愤,感觉自尊心、自信心大受打击,甚至感觉受到了侮辱。我们自己觉得我们并非不欢迎批评、不接受批评的人,对这点,我们有许多证据;然而同时,我们又被人指责.说我们不欢迎批评,不接受批评,对于这点,别人也有许多证据。
我们始终欢迎的是那些了解我们而又非常同情我们的人,对我们的批评是明白透彻而又充满温暖和热忱的。
苦口的良药和不苦口的良药放在一起,每一个人都会选择不苦口的良药。逆耳的忠言和悦耳的忠言,比较起来,悦耳的忠言也永远占上风。
近来医学发达,大概苦口的良药渐渐会被淘汰。有些仍然是苦口的,在苦口的良药的外面,大约也都有一层“糖衣”。而我们的逆耳的忠言外面一样需要加一层糖衣,这糖衣,就是同情和了解、温暖和热忱。
其实,用糖衣来比喻同情和了解,是很不恰当的。糖衣虽然是甜的,但糖衣底下的药仍然是苦的,而对人的同情与了解绝不同于枪衣和苦药的关系。糖衣与苦药是一种表里的关系,而同情与了解和我们的忠言,却是交融在一起的。同情与了解是我们忠言的根本,是我们忠言的核心。
我们的忠言,是始于对人的同情与了解,而又终于对人的同情与了解。我们的忠言,被人听进耳,记在心,咀嚼得越透,研究得越深,别人就越觉得我们对他了解得非常之透,越觉得我们对他的同情非常之深。以上就是广州口才培训学校为你解说的亲人朋友不对该如何劝说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