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为了发展直觉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养成专注习惯
专注就是平常所说的“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专心致志”,这是指注意中的专一性而言的,也就是一个人精神活动充分地指向于某一事物的心理状态。如我们说某个学生听讲专心,做作业专心,做实验专心,读书专心等等,都是指这种心理状态。
专注的生理机制是大脑皮层进行分析综合的相应区域出现的优势兴奋中心,使事物在脑中获得突出的清晰的反映。
同时,又产生副诱导,引起大脑皮层其他区域的高度抑制状态。所以,对其他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人在专注时会出现极为显著的外部表现,如凝视、倾听和屏息等现象。
如果遇到一道难题,引发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长时间自觉思维达到思想饱和,进而这个向题被头脑中的下意识部分所接纳,专注就形成了。这就为直觉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二)防止注意分散
集中起来的注意又被分散了,也就得不到直觉了。普拉特和贝克这样说过:“即使你在上斑时间把自觉的思考非常认真地用于工作,但如果对自己的工作沉迷不够,不能使思想一遇机会就下意识地去想它,或让一些更紧迫的问题把科学向题挤了出去,那么,得到直觉的希望也是不大的。”。
中小学生的思维指向容易转移,课上集中精力思考的间题,刚一下课就置于脑后了,这就无助于直觉思维的发展。
(三)避免发生中断
对于一个重要问题,时而自觉思维,时而下意识思维,无论周围多么嘈杂,或是遇到什么麻烦,都能保持原有思维的连续,这样有利于直觉的出现。
(四)借助悠游闲适
暂时放下繁重的学习,停止紧张的自觉思考,创造悠然自得的心绪。在思维松弛下来时,容易溢出有趣的想法,我们的中小学生常常由于精神过度紧张,被简单的几何题朦住了。这就是一个反面的例证。
(五)与人接触讨论
讨论是思维的“碰撞”,“碰撞”中飞出的“碎末”可能为一个新思想铺平道路,飞出“火星”,可能点燃孕育新思想的千柴。在一定条件下,讨论有益直觉。
(六)随身携带笔纸直觉是不速之客,来时不事先通告3去时,瞬间即逝。随身携带的笔纸,就是为直觉张开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