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王羲之,第一反应是不是潇洒俊逸的《兰亭序》?其实在唐太宗之前,他是以草书和楷书盛名天下的,之所以《兰亭序》会火遍全球,当然归功于头号真爱粉李世民了。李世民对他的痴迷程度在本号第一篇《天一阁的朋友圈》里有提到,有兴趣可以重温一下(文末有链接)。 王羲之存世的作品中(当然都已经不是原作了),草书和楷书占绝大多数,行书或行草只是少数。但是对任何一个艺术家而言,如果一个作品太过出名,他很容易被标签化,可能其他作品就黯然失色了,尽管比它精彩的比比皆是。
鉴于大家对兰亭都很熟了,所以请大家欣赏一下他著名的草书、楷书和兰亭以外的行书作品。大概整理了一些史书上较为常见的作品及保存地点,以备朋友们正好去此地的到时候留意(当然能不能看到也要随缘)。
下面要介绍的除了楷书,大部分作品都是写给亲戚朋友的信札或便条,只是收件人有心收藏了起来。越是日常的东西,越是随意,没什么刻意为之的痕迹,所以更能看到真性情的东西,比如经常看到的奈何奈何。
a. 楷书
养生求仙的换鹅之作--《黄庭经》
又名《老子黄庭经》,是道教养生修仙专著。王羲之曾用小楷书《黄庭经》,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中篇里王羲之家族的道教信仰是不是让你印象深刻?之之复之之,之之何其多,琅琊王氏里名字是王*之的多半都是天师道的信徒。
为什么说它是换鹅帖呢?这里有个小故事。山阴(绍兴的旧称)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不要钱,只要一幅王羲之写的黄庭经。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
王羲之第一小楷--《乐毅论》 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院
《乐毅论》是三国时期魏夏侯玄撰写的一篇文章,文中论述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及其征讨各国之事。传王羲之抄写这篇文章,是写给他的儿子官奴(王献之)的。王羲之《笔势论》中对王献之说:“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臧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诸友。”他用自己精心创作的《乐毅论》作为范本,又以《笔势论》作为理论,从虚与实两方面启发王献之的悟性,导引其进入书学的正轨。“勿播于外,缄之秘之”就是让他儿子自己看看就行了,不要给别人看到,独门秘笈不能随便外传,不虚伪吧。
这幅小楷据说在南朝梁武帝时,可能已是摹本了。智永《题右军后》对此帖评价极高,褚遂良《晋右军王羲之书目》也将此作列为第一。此帖无墨迹传世,今所见者皆摹刻本,著名的有南宋越州石邦哲《越州石氏帖》(今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还有一个版本为美国安思远(最具眼光和品位的古董商兼收藏家。被称为“中国古董教父”)所藏。
美国安思远藏本
b. 草书
差点被当作赝品的《上虞帖》又名《夜来腹痛帖》--现藏上海博物馆
这个帖被誉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既然是宝,就不能在日常展览中看到。反正我去了那么多次常设展览和特展,一次都没看到过。
关于《上虞帖》的收藏还有个插曲。最开始,它是从抄家的垃圾堆里捡来的,1969年10月移交上海博物馆时被定为赝品。直到1975年,经谢稚柳鉴定,又经上海博物馆科学实验室用软X光透拍,显现出南唐内府的收藏印“内合同印”朱印和“集贤院御书印”墨印,才断定此帖为唐摹本。
正文: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虞,月末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这是王羲之因病未能得见朋友一面而写的一封信。信中还提到了一些亲戚朋友的近况。“修龄”,是王羲之从弟王胡之的字;“重熙”,是王羲之的妻弟郗昙的字;“安”,则是晋太傅谢安。
是不是感觉这幅作品特别干净,一眼就看出哪里是王羲之的字。只有前隔水有北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的"晋王羲之上虞帖"(最右面那列小字)。
万事有两面性,低调的《上虞帖》没有题跋,递藏印章也敲的恰到好处,最重要的是没有被某人的御笔轰炸,此乃一大幸也
寒冬里——《寒切帖》
正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二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忧劳,久悬情。吾食至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具。羲之报。
题跋:右军真迹世不多见,唯吾乡陆文裕公家《月半帖》、吴门王文恪家《此事帖》与此而三耳。所谓山阴衣钵,非具眼者,不可与传也。(董其昌)
十一月二十七日羲之答:收到了十四、十八日两封来信,收到你的问候感到很开心。天气越来越冷,近来各位都可好?心内忧伤辛劳,长久挂念悬心。我服食(道教徒喜欢仙丹,嗯哼)很少,身体不是很好。还有一封谢司马的信要回,不多说了。羲之。
两个草书作品,是不是风格不一样?前面的上虞帖,笔画更为俊逸、笔势往下延伸,接近现代所熟悉的草书风格。而寒切帖的字形更扁、笔势取左侧,是更古朴的章草风。章草其实就是快写的隶书,所以整体字形较扁。如果有兴趣,可以回去西晋篇看看陆机的平复帖,是不是有那么点韵同?另外,个人感觉这封信笔意略显慵懒,试想一下,冷嗖嗖的天、手冻的不行,加上身体不是很好的状态下,赶紧写完信回被窝多好
c.行书
1.雪霁天晴朗之后的简单快乐——《快雪时晴帖》
就如你所知道的,王羲之所有的作品都已经被宇宙超级无敌忠粉唐太宗带入昭陵,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唐代摹本,这件王羲之写给绍兴的有人张侯的信札,现在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信的正文: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古代人写信有点像英文信封的写法,和现代汉语里的信首为收件人的称呼、信尾为寄件人正好相反,山阴张侯是收信人。信里说的是:我跟您说,大雪过后,天空放晴,这感觉太好了。想来您也一定很快乐啊。不过有件事至今没有结果,想想就郁闷,以后详细和您说吧。
正好在网上看到一个前一阵很火的《延禧攻略》的吐槽,有一集,“反派”妃子为了献媚取宠,给收集癖重症患者乾隆献上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乾隆看到后爱不释手,看着刘赓在《快雪时晴帖》后面的跋文一直说笔法雍容行云流水,而他自己,压根儿还没翻到正主王羲之写的真正的快雪时晴那里。导演大人,这些细节咱能再抓一抓吗?
▲《延禧攻略》剧照 乾隆对着夸“写的好”的部分其实都是后人的题跋,
▲真正的《快雪时晴帖》部分
事实上,乾隆要是翻到真正的《快雪时晴帖》部分,看到自己的疯狂弹幕盖章圈地和乱写乱画怕是要收回自己嘲笑别人在神品上乱写破坏意境的台词了吧~
▲可以给大家解释解释这“神”字到底是几个意思吗?嗯?
看看这条快乐的短信息,如闲庭信步般流畅的线条中,你能体会到在雪后初晴王羲之的安逸自如吗?再对比一下下面的丧乱帖,是不是有很大的差异呢?
2.战乱中难以言表的悲痛——《丧乱帖》
《丧乱帖》自唐代传入日本,至晚清杨守敬发现并宣传,她被藏在日本皇室的正仓院,被视为日本的国宝,平时很少展出,它在日本的知名度就和兰亭序在中国的一样。长期流落异乡,对《丧乱帖》本身却是幸事,第一,保存完好,未经战乱流离之苦;第二,保养完好,未受历代藏家印跋所污,比如我们都知道的某位皇帝。
今年的2月10日到4月8日,日本福冈县太宰府的九州国立博物馆举办场名为“王羲之与日本书法”的盛大展览,其中就有《丧乱帖》,从2月10日展到3月11日,算是很长时间了。
《丧乱帖》的内容共有三帖:丧乱、二谢、得示,是三封书信被摹拓在了一张纸上,自由往左,依次为8列、5列、4列。
丧乱正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
二谢正文:二谢面未比面,迟诼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当年王氏家族和司马睿一起从北方逃到南方,祖坟依然在山东老家。王羲之得到消息说临沂老家的先墓再次被破坏,而自己却不能前往整修祖墓,遂写作信札,表示自己的无奈和悲愤之情。
书法的魅力之一在于,观者可以透过笔迹看到书写者当时的心情,这是油墨印刷出来的方块字所远远不能及的。比如这个帖,写的酣畅淋漓,字里行间却分明看到了王羲之痛彻心扉的悲愤。尤其是"号慕摧绝,痛贯心肝",“摧”字已歪,“绝”字用了很锐利的中锋,“不知何言”的知(第七列最后一字)字已完全变形。落款的“羲之顿首",和信首的“羲之顿首”相比潦草很多,因为悲不可抑,哽咽的写不下去了。
3.战乱中的悲愤无奈又与谁诉——《频有哀祸 孔侍中帖》
日本《支那墨宝集》称:“昔我国光明皇后,举圣武天皇之遗,献于东大寺大佛,藏正仓院。唐天宝十一年(七五二年),其中晋王羲之书拓本颇多焉。天应、延历、弘仁之间,渐复尽献于大内。奈世既德久,大半散佚,片断仅存。此所藏者,盖其一。”此帖也是奈良时期由遣唐使带入日本,布施给东大寺。
接帖之处,有延历御府之玺。“延历敕定’即是‘延历御府之玺”。延历是日本桓武天皇的年号,其元年为公元782年。日本学者考订《孔侍中帖》与上面提到的《丧乱帖》二帖,是《东大寺献物帐》中著录的。此《献物帐》是日本圣武天皇卒(公元729年)后,皇后将其遗物供佛的帐目。那么,以上王羲之的书迹传到日本时,至少在729年以前,中国的公元729年是唐朝开元十七年,唐玄宗李隆基执政的时代。这是王羲之书迹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这些书迹,被视为日本的国宝。
正文: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4.问候朋友的短信 随橘子附上的便条——《平安 何如 奉橘》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均为尺牍,和丧乱帖一样,被裱在同一张纸上。存双钩摹本,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前隔水有宋徽宗题款“晋王羲之奉橘帖”(下面是宋朝宣和的印)。
平安帖正文: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日,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无由同,增慨。
何如帖正文: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赖,寻复白。羲之白。
奉橘帖正文:奉橘三百颗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再往左是:开皇十八年(598)三月二十七日参军学士诸葛颖,諮议参军开府学士柳顾言,释智果(跋)。(都是看过此摹本的人,留下自己的名字表示:我看到了)不光是留下大名的,更多的是盖了收藏章的:蔡襄、欧阳修、
《平安帖》行书兼草书,信中提到的“脩载”,是王羲之的堂兄弟王耆之。本来这幅“作品”,只是类似今天的短信。译成现在的话就是:“我这会才消停下来,给你回消息呢。之前我堂哥来玩了十几天,大家都聚在一块。现在心想,明天就没有这机会能人那么齐了吧。哎,愁啊!”
《何如帖》行书,可能是写给平辈朋友的信,没有”顿首顿首”。信的大概内容是:不晓得你最近身体好不好?接到你的信一直没回。因为最近觉得情绪不好,什么都不想做。不再写了,以后再说吧。
《奉橘帖》行书,赠送友人橘子并附上此信(便条好像更合适)。因为是太熟的朋友,都无需落款。“送上三百个橘子,由于还没到霜降,所以没有摘太多”。
看过王羲之的这些信札,我想到了近几年喜欢的英国作家肯·福莱特《永恒的边缘》里的话:说到底,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生活在战乱不断的东晋,纵使是生在大户人家的王羲之,也是有说不尽的烦恼,残酷的派系斗争、疾病的困扰、亲友的离去,都是他需要承受的生活... 所以看到他的《快雪时晴帖》、《奉橘帖》,特别让人感动,这些生活中真实的心情记录和朋友间互赠礼物的小幸福,用现在的词说就是“小确幸”。
王珣
王氏族谱上可以看到王珣是王导的孙子,王羲之的远房侄子。他的传世作品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伯远帖》,其实只是他写给生病中的堂兄弟王玄之(王羲之的长子,字伯远)的信。
话说乾隆皇帝见到王羲之的《快雪时睛帖》、王献之的《中秋帖》以及王珣的《伯远帖》这三个帖后,实在喜欢的要命,于是专门把它们收藏在养心殿的西暖阁一隅斗室,并且认为它们属于“稀世神物,非寻常什袭可并云”,这些简直是神物,其他寻常的东西没办法比,后来索性将这间袖珍暖阁命名为“三希堂”(希字正上方又是硕大无比的乾隆御笔印章)。
王珣《伯远帖》
目前保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级别比较高,应该不在日常展览的范围内,期待有机会看到真迹吧。虽然国民党把很多珍贵文物带去了台北故宫,但仅存的晋人书法真迹——《平复帖》(西晋篇介绍过)和《伯远帖》,竟都还留在了北京,此乃一大幸事。
右首。江左风华,出自乾隆同学的御笔。然后继续御书:“家学世范,草圣有传,宣和书谱”。
写完4加12个字乾隆同学觉得这些字不够发挥,继续:“唐人真迹已不可多得,况晋人耶!内府所藏右军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王珣此幅茧纸家风信堪并美!几余清赏亦临池一助也。御识。”钤“乾隆宸翰”、“涵虚朗鉴”二玺。
题完还觉得不过瘾,继续:乾隆丙寅春月,获王珣此帖,遂与快雪中秋二迹并藏养心殿温室中,颜曰:‘三希堂’,御笔又识。钤“乾”“隆”二玺。
好了,前隔水结束,正文来了,这部分才是王珣的墨迹。
信的正文: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 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什么意思呢?关于这个伯远的真实身份和写信的时机有很多猜测,以下是我个人认为比较靠谱的一个版本。
珣顿首顿首,距伯远兄弟在事业正盛之时辞世已经一周年了,他生前深受众兄弟们的尊重,因为体弱多病,一直想优游自在地生活,当初事业刚刚有起色这样的事就发生了,没能达成愿望。和他的分别好像就在昨天,而他却永久地作了古人,远远地隔着山道,再也不来看我……
王珣作为谢氏家族谢万的女婿,颇受庇佑,仕途一帆风顺。但后来由于一些矛盾,导致两家不和,王珣被谢安劝离婚。但王珣由于得到晋孝武帝的宠爱,所以依然历任要职。一天,谢安下令要把王珣调到江西南昌任豫章太守,实际上是想把他赶出都城南京。王珣坚持不去。那些天,他心中十分郁闷,就写了一个帖给已经故去的堂兄弟伯远,向他倾诉自己心中愤懑和不满。
正文后隔水(正文的左边,装裱时的用语)上有明董其昌跋:“晋人真迹唯二王尚有存者。然米南宫大令已罕,谓一纸可当右军五帖,况王珣书。视大令不尤难觏也!既幸予得见王珣又幸珣书不尽湮没得见吾也。长安所逢墨迹此为尤物。戊戌冬至日,董其昌题。”
紧接其后有乾隆御绘《枯枝文石》图,当然不忘了继续题跋:“王珣帖与其昌跋皆可宝玩,即装池侧理亦光润堪爱,漫制枯枝文石以配之。乾隆丙寅春正,长春书屋御识”。书画兼修的御识终于结束了。 最后,不会忘记继续咔咔咔盖戳:“几暇怡情”一玺 “墨云”一玺。
怎么样, 看了这一篇是不是对王羲之有了更多维的认识?下次有机会去台北故宫,好好泡书画馆吧,如果碰巧能看到珍品展出的话 伯远帖什么时候在北京故宫展出的话,可以考虑动车打个来回 当然,如果我看到上虞帖在上博展出的话,一定会在公号里喊一声的。